在港口作业中,货船系泊后的安全管理直接关系到船舶、货物、码头设施及人员的安全。当码头遭遇较大风流时,船舶所受的外力显著增加,系泊系统、船体结构及周边作业环境面临严峻考验。为有效应对此类情况,需从前期准备、系泊系统检查、应急响应、作业管控等多方面制定全面措施,确保船舶系泊安全。
一、前期预防与准备措施
(一)气象与水文信息监测
- 实时数据收集:提前接入港口气象站、海洋预报中心的信息系统,重点关注风速、风向、阵风频率、潮汐变化、涌浪高度等数据。当预报风速达到蒲氏6级(10.8-13.8m/s)及以上,或阵风超过7级时,启动风流较大情况下的安全预案。
- 动态预警机制:设立专人负责气象数据的24小时监控,每小时更新一次数据,若发现风速、风向突变(如短时间内风速增加3m/s以上),立即向船舶驾驶台、码头调度室及现场作业组发出预警。
- 历史数据参考:结合码头历年同期风流规律,分析该时段内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类型(如季风、突风、气旋等),提前制定针对性应对策略。
(二)船舶系泊前的准备
- 系泊设备检查:船舶靠泊前,船员需对缆绳(钢丝缆、尼龙缆)、缆桩、导缆孔、绞车、制动器等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缆绳无断丝、磨损(磨损程度不超过原直径的10%)、接头牢固;绞车制动系统灵敏,能承受缆绳最大张力的1.5倍;缆桩底座焊接处无裂纹。
- 缆绳配置优化:根据预计风流强度,增加缆绳数量和规格。例如,在正常系泊基础上,额外增加1-2根首缆、尾缆和横缆,优先选用破断强度更高的钢丝缆(配合尼龙缆缓冲),缆绳直径较正常情况加大1-2个规格(如原用28mm,增至32mm)。
- 船舶压载调整:根据码头泊位水深、风流方向,合理调整船舶压载,使船舶吃水均匀,减少船体横向摇摆。例如,当风向垂直于码头岸线时,增加船舶首尾吃水,降低重心高度,增强船体稳定性。
二、系泊系统的强化与监控
(一)缆绳系泊方案优化
- 缆绳布局调整:首缆和尾缆与码头岸线的夹角控制在30°-45°之间,增加纵向约束力,防止船舶前后移动;横缆(包括前横缆、后横缆)尽量垂直于岸线,间距不超过50米,增强横向抗风能力;必要时增设倒缆(从船首或船尾向码头后方引出),抵消风流产生的推力。
- 缆绳张力控制:使用缆绳张力计实时监测各缆绳的受力情况,确保张力均匀(各缆绳张力差不超过平均值的20%)。尼龙缆应预留一定的弹性伸缩量(约为缆绳长度的5%-8%),避免刚性受力导致断裂;钢丝缆则需适当收紧,减少松弛引发的冲击载荷。
- 缆绳保护措施:在导缆孔、缆桩等与缆绳接触的部位加装防磨垫(如橡胶垫、帆布套),避免缆绳因摩擦受损;当缆绳与码头边缘接触时,设置滚轮或托架,减少横向摩擦。
(二)系泊系统的实时监控
- 张力监测设备:在主要缆绳(首缆、尾缆、横缆)上安装张力传感器,数据实时传输至船舶驾驶台和码头监控中心,当张力超过安全阈值(通常为缆绳破断强度的60%)时,自动发出声光报警。
- 人工巡查制度:现场作业人员每30分钟对缆绳、缆桩、导缆孔等进行一次巡查,重点检查缆绳是否有异常抖动、磨损、松弛或过度绷紧,缆桩是否有位移、异响,导缆孔是否存在卡滞。巡查时需携带对讲机,发现问题立即上报。
- 视频监控辅助:在码头泊位周边安装高清摄像头,覆盖所有缆绳系泊点,监控中心通过画面实时观察缆绳状态,结合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识别缆绳松弛、偏移等异常情况。
三、船体与周边环境的安全管控
(一)船体姿态监控与调整
- 摇摆幅度监测:在船舶驾驶台和货舱甲板安装倾角仪,实时监测船体横摇、纵摇角度。当横摇角度超过5°,或纵摇超过3°时,启动稳性调整措施,如通过移动压载水、调整货物堆垛位置(若未开始装卸)减少摇摆。
- 船体结构检查:重点检查船舶首尾端、舱口围、甲板舷边等部位的结构强度,观察是否有变形、裂缝或油漆剥落(可能暗示应力集中)。若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所有作业,评估船体安全性。
- 排水系统保障:检查甲板排水孔、舷边阀是否畅通,防止因降雨或涌浪导致甲板积水,增加船体负荷。同时,确保货舱通风口关闭,避免雨水进入货舱影响货物质量(如干货、粮食等)。
(二)码头周边环境管理
- 作业区域隔离:在船舶周围50米范围内设置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车辆进入。若风速超过8级,停止码头所有吊装作业(如岸桥、门机操作),将吊具收回至安全位置,切断设备电源。
- 货物堆存加固:码头上的货物(如集装箱、钢材、散货)需重新检查绑扎情况,集装箱采用扭锁、绑扎杆二次加固,堆垛高度不超过4层;散货堆垛需拍平压实,边缘设置挡墙,防止被风吹散或坍塌。
- 辅助设施固定:码头的登船梯、跳板、系泊辅助工具(如拖缆桩、导缆器)需加固,必要时使用临时缆绳固定,防止被风吹动碰撞船体或码头设施。
四、应急响应与处置流程
(一)应急组织架构
- 成立应急小组:由船长、码头经理、调度员、安全监督员组成应急指挥小组,明确职责分工:船长负责船舶操作指挥,码头经理负责码头资源调配,调度员负责信息传递,安全监督员负责现场安全评估。
- 应急物资储备:在码头仓库储备应急设备,包括备用缆绳(至少3根同规格缆绳)、缆绳连接器、手动绞车、防磨垫、照明设备(手电筒、应急灯)、通讯设备(对讲机、卫星电话)及急救用品(绷带、救生衣、灭火器等)。
(二)突发情况处置
- 缆绳断裂处置:若发现缆绳断裂,立即启动“断缆应急程序”:现场人员迅速撤离至安全区域,避免被缆绳反弹伤害;应急小组根据断缆位置,立即组织人员铺设备用缆绳,优先恢复首尾缆和横缆的约束力;同时,船舶鸣放三声短声信号,通知附近船舶和码头注意避让。
- 船体碰撞预防:当船舶因风流作用向码头或相邻船舶倾斜时,立即启动拖船应急协助,拖船顶推船体平衡受力;若碰撞不可避免,在船体与码头/相邻船舶之间放置防撞垫(如充气式护舷),降低碰撞冲击力。
- 人员撤离方案:若风速持续增大(超过10级),或出现船舶走锚、船体严重倾斜(横摇超过15°)等危险情况,指挥小组立即决定撤离所有现场人员,通过登船梯或救生艇有序撤离至码头安全区域,并清点人数。
(三)事后处置与总结
- 现场恢复:风流减弱(风速降至6级以下且稳定1小时后),应急小组评估安全状态,逐步恢复系泊系统(如调整缆绳张力、更换受损缆绳),检查船体和码头设施损伤情况,记录损失数据。
- 事件复盘:组织相关人员召开复盘会议,分析风流应对过程中的问题(如预警不及时、缆绳配置不足、应急响应迟缓等),形成报告并更新安全预案。
- 设备维护:对系泊设备进行全面检修,更换受损部件(如磨损的缆绳、失灵的绞车),对船体结构损伤部位进行修复,确保下次作业前设备状态完好。
五、人员安全与培训管理
(一)人员安全防护
- 个人防护装备(PPE)要求:现场作业人员必须穿戴防滑鞋、安全帽、防风工作服,在高空作业(如登船梯、甲板边缘)时系好安全带,风速超过7级时,必须佩戴防风镜,防止风沙、杂物伤害眼睛。
- 作业时间限制:风流较大时,缩短单次作业时间(不超过1小时),实行轮班制,避免人员疲劳。若风速超过9级,所有人员撤离至室内安全区域,待风力减弱后再进行作业。
(二)安全培训与演练
- 定期培训:每月组织船员和码头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内容包括风流对系泊的影响、缆绳受力原理、应急处置流程、个人防护要点等,培训后通过考核确保人员掌握相关知识。
- 应急演练:每季度开展一次风流应急演练,模拟缆绳断裂、船体倾斜、人员撤离等场景,检验应急小组的响应速度和协作能力,记录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并整改。
六、总结
货船系泊状态下的风流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结合气象预警、设备检查、系泊优化、应急处置等多环节,通过“预防-监控-响应-总结”的闭环管理,最大限度降低风流对船舶和码头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需根据具体风流强度、船舶类型(如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及货物特性(如危险品、易损货)灵活调整措施,确保各项安全要求落到实处,保障港口作业的平稳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