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上"老轨"的由来从铁轨到船舱的技术传承与语言智慧
当你第一次踏上船舶,听到船员们互相称呼"老轨"、"二轨"时,是否会感到困惑?难道船上真的有"老鬼"在游荡?其实,"老轨"是对轮机长的尊称,而这一特殊称谓背后,蕴含着中国航运业发展的历史密码和语言智慧。
一、历史溯源:铁路工人转型船舶轮机长
"老轨"称谓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轮机员的来源主要来自铁路行业。在19世纪中期,中国先有铁路和蒸汽机车,直到19世纪末才有了蒸汽轮船。而到20世纪30年代初,才有中国人在船上担任轮机员,这些轮机员大多来自铁路机车操作或修理行业。
铁路蒸汽机车司机与轮机长的工作性质高度相似,都需要操作蒸汽动力系统、维护设备、记录运行参数并处理紧急故障。在技术参数和操作流程上,早期的船舶主机与火车机车采用相似的蒸汽机技术,因此从铁路转行到船舶机舱的工人,自然将铁路行业的经验带入船舶领域。
老一辈轮机长如沈祖挺(1943年就在英国船上任轮机长)等人都曾亲口证实,"老轨"这一称呼确实源于铁路行业。张启令船长也提到,他父亲就是上世纪40年代的老轨,这一职业身份在当时已有明确的传承 。
二、语言演变:避讳文化下的智慧选择
"老轨"称谓的另一层来源与避讳文化密切相关。早期机舱轮机员因工作环境昏暗、长期检修蒸汽轮机,从机舱出来时满身油腻、墨池乌黑,被戏称为"鬼" 。然而,"鬼"字在汉语中带有不吉利的意味,尤其在传统避讳文化中,直接称呼"鬼"被认为不敬。
聪明的船员们选择用同音或近音的"轨"字替代,既保留了形象联想,又避免了直接提及"鬼"字的忌讳。在吴越方言区(如上海及北方沿海地区),"鬼"的文读音为"轨"(如"尴尬"在明朝被北方人听成"监介"),这一发音差异为称谓的转变提供了语言基础。
此外,"轨"字本身也与船舶动力系统相关。在蒸汽轮机时代,主机需要烧煤,而煤炭正是通过铁路轨道运送至船舶的,因此轮机长被尊称为"老轨",大管轮为"二轨",以此类推,形成了完整的等级称谓体系。
三、地域差异:从"大伡"到"老轨"的文化融合
"老轨"称谓的使用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在上海及北方沿海地区,人们普遍称轮机长为"老轨";而在广东和香港,则称轮机长为"大伡"(书写时所有字均加"人"字旁),大管轮为"二伡",电机员为"电伡"。
这一差异源于方言发音的不同。在粤语中,"车"与"轨"发音不同,因此香港船舶长期保留"大伡"的称谓体系。然而,随着广东航运业的发展和北方航运文化的辐射影响,广东地区已基本不再使用"大伡"称谓,转而采用上海的"老轨"体系。
四、现代意义:从传统称谓看航运文化
如今,"老轨"这一称谓在航运业中仍广泛使用,尤其在内河和沿海航运领域。在国际船舶上,轮机长的正式英文称谓为Chief Engineer(总工程师),但在船员内部交流时,"老轨"仍是亲切的称呼。
"老轨"称谓体现了中国航运业独特的文化认同。它不仅是对轮机长职业地位的肯定,也承载着中国早期航运人从铁路行业转型的艰辛历程。这一称谓的延续,反映了航运文化中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职业的传承。
五、老轨的职责:船舶"心脏"的守护者
作为船舶上管理级最高级别职称,轮机长(老轨)是全船机电、动力设备的技术总负责人,轮机部(机舱部)的部门长。负责轮机部的全面工作,对其他部门所管设备的技术管理进行监督和指导。
轮机长的具体职责包括:
组织实施船舶预防检修体系
负责轮机部值班制度的执行
船舶进出港口、靠离移泊、通过狭水道或在其他困难条件下航行时,在机舱督导值班人员按照驾驶台的指令迅速、正确地操纵主机
机舱应急时任现场指挥
审查签署轮机日志及各种记录
制定并实施轮机部年度和航次预防检修工作计划
检查机电设备工作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工作参数和操作方法
在20世纪30-40年代,轮机长的工作尤为艰苦。当时的蒸汽轮机需要人工润滑轴瓦、轴承和关节等部件,轮机员们需要在高温、噪音和污染的环境下工作,但正是这些"老轨"们,用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奉献精神,保障了船舶的安全航行。
结语:老轨称谓的文化密码
"老轨"这一称谓,从铁路到船舶,从"鬼"到"轨",见证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历程和语言智慧。它不仅是一个职业称谓,更是中国航运文化的重要符号,承载着历史记忆、职业尊严和文化传承。今天,当我们称呼轮机长为"老轨"时,既是对这一职业的尊重,也是对中国航运业历史的致敬。
请稍候,系统正在生成您请求的文件
轮机长为什么叫“老轨”?而不是“老鬼”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支付失败
购买后请立即保管好,30天后需重新付费。
轮机长为什么叫“老轨”?而不是“老鬼”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支付失败
购买后请立即保管好,30天后需重新付费。
请点击下载或复制按钮进行操作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