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流抛锚法是船舶在水流方向与航行方向一致(即顺流)时,通过特定操作将锚抛出并使其抓牢水底,以实现船舶停泊或控制船位的一种锚泊方法。其核心是利用水流对船体的作用力,配合锚链的长度和张力,使锚爪顺利入土并形成稳定抓力,从而固定船舶位置。与逆流抛锚法相比,顺流抛锚法更注重对水流速度、船舶惯性的控制,操作节奏和锚链放出时机的把握尤为关键。
顺流抛锚法的适用场景
顺流抛锚法的采用需结合水流方向、船舶状态、水域环境等因素,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
1. 船舶顺流航行中需要紧急停泊
当船舶沿水流方向行驶时,若遇到突发情况(如避让障碍物、接到停航指令等),顺流抛锚可利用水流助力锚爪快速入土,缩短停泊反应时间。例如,在狭窄航道中顺流航行的船舶,发现前方有搁浅风险时,采用顺流抛锚能更快稳定船位。
2. 水域流速较低且底质适宜锚泊
当水流速度较缓(通常流速≤1.5节)时,顺流抛锚可减少锚链被水流冲击导致的张力突变,降低锚爪“跳爪”(抓力失效)风险。同时,水底为泥质、沙质等松软底质时,锚爪更容易嵌入,适合顺流抛锚;若底质为岩石、硬土,则需谨慎,避免锚爪无法抓牢。
3. 船舶空载或吃水较浅时
空载船舶或吃水较浅的船舶,船体在水中的惯性较小,顺流时受水流冲击力较弱,抛锚过程中更易控制船位,减少船体因水流作用发生偏移的概率。
4. 锚地空间有限,需精确控制停泊位置
在拥挤锚地或狭窄水域,顺流抛锚可通过调整船速和锚链长度,使船舶按预期轨迹停泊,避免与其他船舶或设施发生碰撞。
顺流抛锚法的操作步骤
顺流抛锚需遵循“控速、放链、抓牢、固定”的流程,具体操作如下:
1. 抛锚前的准备工作
- 环境评估:确认水流方向、流速(可通过测深仪或目视观察水面漂浮物判断)、水底底质(参考海图或锚地资料),并观察周围船舶动态,确保锚泊水域无障碍物(如沉船、渔网)。
- 设备检查:检查锚机、锚链、锚爪状态,确保锚机动力正常,锚链无断裂、锈蚀,锚爪锋利且能灵活转动;准备好锚链标记(如节数标识),以便精准控制放出长度。
- 人员部署:明确船长、瞭望员、锚机操作员的分工,确保通讯畅通(如使用VHF甚高频或对讲机),准备好锚泊信号(如锚球、号灯)。
2. 控制船速与航向
- 船舶顺流接近锚位时,逐步减速,通过倒车(螺旋桨反转)抵消顺流惯性,使船速降至“微速前进”(通常≤1节),保持船体与水流方向一致(即船首正对下游)。
- 当船首距离预定锚位约1-2倍船长时,停止主机,让船舶随流缓慢漂移,同时通过舵机微调航向,确保船体稳定顺流移动,避免横向偏移。
3. 抛出锚链并确认抓力
- 放锚时机:当船首到达预定锚位正上方时,船长发出抛锚指令,锚机操作员松开刹车,使锚凭借自重落入水中。此时船舶仍随流前进,锚链在水流和船体拉力作用下逐渐展开。
- 控制链长:根据水深和流速决定锚链放出长度,通常为水深的3-5倍(如水深10米,放出30-50米锚链)。流速较大时可适当增加链长,增强锚的抓力。
- 确认抓牢:锚链全部放出后,观察锚链状态:若锚链由松弛变为拉紧,且船体不再随流移动,说明锚爪已入土抓牢;若锚链持续松弛或船体仍在漂移,需收回锚链重新抛锚。
4. 固定锚机并设置信号
- 锚抓牢后,锚机操作员关闭锚机动力,锁紧刹车,防止锚链意外松动;在锚链上做好标记,便于后续观察是否有拖锚现象。
- 按国际避碰规则显示锚泊信号:白天悬挂锚球,夜间开启锚灯(前后各一盏白色环照灯),提醒附近船舶注意避让。
5. 抛锚后的监控
- 抛锚后持续观察锚链张力、船体位置(可通过GPS定位)及周围环境,每半小时记录一次船位,若发现船体异常移动或锚链突然松弛,可能是锚爪脱落(“走锚”),需立即启动主机,收回锚链重新抛锚。
顺流抛锚法的注意事项
- 避免在流速过大(>2节)的水域使用,否则锚链易被水流冲击导致张力过大,可能断裂或锚爪失效。
- 抛锚过程中若遇突发横向风或水流,需及时用舵调整航向,保持船体顺流,防止锚链横向受力。
- 锚链放出时需缓慢操作,避免锚链因重力过大突然滑落,造成锚机损坏或锚链打结。
总之,顺流抛锚法是船舶在特定水流条件下实现安全停泊的重要操作,其核心在于通过精准控制船速、时机和链长,利用水流助力锚爪抓牢水底,确保船舶在锚泊期间的稳定性。操作时需结合环境评估和设备检查,严格遵循流程,以应对复杂水域的挑战。
请稍候,系统正在生成您请求的文件
什么是船舶顺流抛锚法,该何时采用?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支付失败
购买后请立即保管好,30天后需重新付费。
什么是船舶顺流抛锚法,该何时采用?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支付失败
购买后请立即保管好,30天后需重新付费。
请点击下载或复制按钮进行操作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