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船舶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电化学腐蚀、海洋生物附着及轴系电蚀是影响结构安全与设备可靠性的核心问题。针对上述挑战,船舶工程领域形成了三大关键防护系统: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ICCP:Impressed Current Cathodic Protection)、船舶防海生物系统(MGPS:Marine Growth Protection System)及轴接地系统(SED: Shaft Earthing System)。本文基于电化学理论、船舶工程规范及实船运维数据,系统解析三大系统的技术原理、设计要点及协同机制。
一、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ICCP):基于电化学控制的金属防护技术
1.1 理论基础与系统构成
ICCP 的核心是通过外加直流电流使被保护金属(船体 / 轴系)表面电位负移至 “免蚀区”,抑制阳极溶解反应。根据电化学腐蚀理论,金属的腐蚀速率与表面电位(相对于参比电极)直接相关,船体钢的保护电位需控制在 - 0.85V(Ag/AgCl 参比电极,25℃,3.5% NaCl 溶液)以下,以确保氧化反应(Fe→Fe²⁺+2e⁻)被完全抑制。系统由四部分构成:
- 恒电位仪:采用 PID 控制算法,根据参比电极反馈动态调节输出电流(精度 ±1%),典型输出范围为 0-500A(取决于船体表面积);
- 辅助阳极:选用钛基镀铂(Pt/Ti)或混合金属氧化物(MMO)阳极,铂层厚度≥5μm(ASTM B739-17),极化过电位≤0.3V(100A/m² 电流密度);
- 参比电极:优先采用固态 Ag/AgCl 电极(寿命≥5 年),测量精度 ±10mV,安装位置需避开阳极干扰区(距离阳极≥2m);
- 监测网络:沿船底纵向布置 5-8 个参比电极(间距≤15m),实时采集电位分布数据(分辨率 0.01V),用于评估保护均匀性。
1.2 设计与应用要点
- 船体保护:阳极布置需符合 “电流密度均匀性” 原则,船底区域电流密度设计值为 10-20A/m²(IMO MSC.307 (88)),水线附近因氧浓度高需提升至 25-30A/m²;
- 轴系防护:尾轴保护需延伸至螺旋桨轴毂,通过绝缘法兰(绝缘电阻≥1MΩ)隔离轴系与船体,避免 ICCP 电流干扰轴接地系统;
- 环境适应性:海水温度每升高 10℃,保护电位需负移 50mV(能斯特方程修正);盐度每降低 10‰(如进入河口),电流密度需降低 15%(因电导率下降)。
1.3 运维技术规范
- 电位监测:每航次测量全船电位分布(使用高内阻电压表,输入阻抗≥100MΩ),允许偏差 ±0.1V;
- 阳极维护:阳极消耗速率≤1g/A・a(Pt/Ti 阳极),剩余铂层厚度<2μm 时需更换;
- 故障诊断:若电位异常正移(>-0.8V),优先检查参比电极污染(通过标准溶液校准)或阳极电缆绝缘(绝缘电阻<10MΩ 时需修复)。
二、船舶防海生物系统(MGPS):基于电解技术的生物抑制方案
2.1 电解反应机理与模式选择
MGPS 通过电解海水生成杀生剂,抑制海洋生物附着。根据目标生物(微生物 / 大型生物)及海域环境,分为两种模式:
电解氯模式(适用于热带高生物活性海域):
主反应:2Cl⁻+2H₂O→Cl₂↑+H₂↑+2OH⁻(阳极);Cl₂+H₂O→HClO+HCl(溶液中)。
次氯酸钠(NaClO)有效浓度需控制在 0.5-1.0ppm(IMO G8 指南),接触时间≥30min 以确保杀生效率(对藤壶幼虫致死率>99%)。
电解铜铝模式(适用于温带低生物活性海域):
铜阳极反应:Cu→Cu²⁺+2e⁻(释放速率 0.1-0.3g/A・h);
铝阳极反应:Al→Al³⁺+3e⁻(抑制氢氧化物结垢)。
铜离子浓度需维持在 0.05-0.1ppm(DNV GL 规则 Pt6 Ch2 Sec3),避免对海洋生态造成影响(LC50>0.2ppm 对多数海洋生物)。
2.2 系统设计与布置
- 电解单元:采用板式钛基电极(有效面积≥0.5m²),电流密度控制在 500-1000A/m²(避免析氧副反应);
- 投加系统:杀生剂通过文丘里管注入海底门(距门体≤0.5m),喷口流速≥2m/s 以确保混合均匀;
- 控制逻辑:与海水泵联动(泵启动后延迟 30s 启动电解),并集成余氯传感器(测量精度 ±0.05ppm)实现闭环控制。
2.3 运维关键参数
- 电极清洗:每航次检测电极表面结垢(Mg (OH)₂为主),采用 10% 柠檬酸溶液循环清洗(pH≤3,时间 30min),清洗后需用淡水冲洗(电导率<50μS/cm);
- 淡水区保护:进入淡水海域(盐度<5‰)时需停机,避免电极过电位(>2.5V)导致涂层脱落;
- 排放合规:电解氯模式排放前需投加亚硫酸钠(Na₂SO3)中和余氯(残留≤0.1ppm),符合 MEPC.279 (70) 压载水管理要求。
三、轴接地系统:基于低阻路径的轴系电蚀抑制技术
3.1 轴系电流产生机制与危害
轴系电流由三类源激发,其耦合作用可导致轴承电蚀(麻点直径 0.05-0.5mm)及密封失效:
- 电磁感应电流:船舶航行切割地磁场(磁感应强度 B≈50μT),轴系感应电动势 E=BLv(L 为轴长,v 为航速),10 万吨级船舶(L=15m,v=15kn)的 E≈0.3V;
- 电偶腐蚀电流:螺旋桨(Cu-Al 合金,电位 + 0.3V vs SCE)与尾轴(钢,电位 - 0.5V vs SCE)在海水中形成原电池,电流密度约 1-5μA/cm²;
- 杂散电流:主机变频器(载波频率 2-16kHz)产生的谐波电流(总谐波畸变率 THD>5%),可导致轴电压骤升至 1V 以上(IEC 60092-304)。
3.2 系统设计与性能指标
轴接地系统通过碳刷 - 滑环装置提供低阻泄放路径(R≤0.01Ω),确保轴对地电压≤30mV(ISO 19036:2016)。关键设计参数:
- 碳刷材料:选用电化石墨(电阻率 15-30μΩ・m),接触压力 15-25N/cm²(避免跳火);
- 滑环表面:采用不锈钢(316L)或镀硬铬(厚度≥50μm),表面粗糙度 Ra≤0.8μm(减少碳刷磨损率,≤0.1mm/1000h);
- 接地路径:从滑环到船体的接地电缆截面积≥50mm²(铜芯),连接电阻≤0.005Ω(避免温升>50K)。
3.3 运维技术要求
- 碳刷维护:每 500h 检查碳刷长度(剩余<1/3 时更换),并测量接触压降(≤0.2V);
- 绝缘测试:每月测量滑环对轴的绝缘电阻(>100MΩ,500V 兆欧表),防止电流 “旁路” 至其他设备;
- 电蚀监测:每季度拆解轴承检查麻点密度(≤5 个 /cm²),并通过轴电压记录仪(采样频率 1kHz)分析异常波形(如尖峰电压>0.5V)。
四、系统协同与可靠性优化
三大系统的协同需重点解决电化学干扰与能量耦合问题:
ICCP 与轴接地的电磁兼容:ICCP 的低频电流(0-10Hz)可能在轴系感应出噪声电压(≤50mV),需通过绝缘法兰(电容≤1nF)隔离船体与轴系,同时在恒电位仪输出端增加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 1Hz);
MGPS 与 ICCP 的阳极兼容性:MGPS 的铜阳极(电位 + 0.3V vs SCE)与 ICCP 的铂阳极(电位 + 0.8V vs SCE)若距离过近(<5m),会形成电偶对(铜为阳极),加速铜电极腐蚀。设计时需确保两者间距≥10m,并在 MGPS 阳极周围布置牺牲锌块(电位 - 1.1V vs SCE)作为缓冲;
数字化监控集成:现代船舶通过综合状态监测系统(CMS)实现多参数融合:
- ICCP 电位分布(50 点 / 船)与 MGPS 余氯浓度(10 点 / 系统)的实时关联;
- 轴电压(1kHz 采样)与 ICCP 输出电流(0.1A 分辨率)的频谱分析,识别干扰源(如变频器谐波);
- 基于机器学习的故障预测(如阳极消耗速率异常时提前 30 天预警)。
结论
ICCP、MGPS 及轴接地系统是船舶电化学防护与电蚀抑制的核心技术,其设计与运维需深度结合电化学理论、船舶工程规范及实船数据。通过精准控制电位 / 离子浓度、优化电流路径及解决系统间电磁干扰,可显著降低腐蚀速率(船体腐蚀率<0.1mm/a)、生物附着率(管路堵塞率<5%)及轴系电蚀故障率(轴承寿命延长 3 倍以上)。未来,随着数字化监控与智能算法的应用,三大系统的协同效率将进一步提升,为船舶全生命周期安全与经济性提供更可靠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 IMO MSC.307(88): Guidelin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Cathodic Protection to Ship Hulls
- DNV GL Rules Pt6 Ch2 Sec3: Marine Growth Prevention Systems
- IEC 60092-304: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in Ships – Part 304: Shaft Earthing Systems
- ISO 19036:2016: Ships and Marine Technology – Shaft Voltag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