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走锚如何判断?(识别方法总结)

走锚是货船在锚泊期间面临的严重安全隐患,可能导致船舶碰撞、搁浅、触碰水下设施等事故,甚至引发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因此,准确、及时地判断船舶是否走锚,是船员锚泊值班的核心任务之一。判...
走锚是货船在锚泊期间面临的严重安全隐患,可能导致船舶碰撞、搁浅、触碰水下设施等事故,甚至引发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因此,准确、及时地判断船舶是否走锚,是船员锚泊值班的核心任务之一。判断走锚需结合多种观测方法、设备数据及环境因素综合分析,以下从具体判断方法、辅助验证手段、特殊场景应对等方面详细说明。
 
一、基于锚泊状态的基础判断方法
 
锚泊状态下,船舶会在锚链的拉力作用下保持相对稳定的位置,同时受风流、潮汐等因素影响做小范围周期性摆动(正常偏荡)。走锚的本质是锚的抓力不足或锚链长度不够,导致船舶脱离原定锚位,向危险区域漂移。基础判断方法主要通过观测船舶位置、锚链状态及运动轨迹实现。
 
1. 观测锚链状态
 
- 锚链受力与角度:正常锚泊时,锚链会因船舶偏荡呈现周期性的“绷紧-松弛”状态,且与船体的夹角(与船首向的夹角)在一定范围内波动(通常不超过30°)。若锚链持续处于绷紧状态,且角度逐渐增大(超过45°甚至接近90°),或突然从松弛变为剧烈绷紧并伴随船体震动,可能是锚抓力不足,船舶正被外力拖拽,存在走锚风险。
- 锚链长度与水深匹配:锚泊时需确保锚链长度(通常以“节”为单位,1节≈27.5米)与水深、底质相适应(如泥沙底质需5-7倍水深的锚链,硬底质需7-10倍)。若锚链放出长度不足,或突然出现“锚链莫名变长”(实际是船舶向锚的方向漂移,导致锚链在水下的垂度减小,甲板上可见锚链长度增加),可能是走锚的早期信号。
- 锚链异常声响:正常情况下,锚链因水流或船舶偏荡会发出规律的摩擦声;若出现锚链与锚链筒、导链滚轮之间的剧烈撞击声,或“哗哗”的快速滑出声,说明船舶正快速拖动锚链,极可能已走锚。
 
2. 观测船舶位置与运动轨迹
 
- 目视固定参照物:锚泊前,船员需在锚位周围选定2-3个固定参照物(如岸线建筑、灯塔、岛屿、其他锚泊船等),并记录船舶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关系(如“船首对准XX灯塔与XX烟囱的连线中点”“右舷距离XX岛屿约2海里”)。值班期间,通过望远镜或肉眼持续观测:若船舶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发生明显变化(如原对准的连线偏移、与岛屿的距离缩短),且变化趋势持续单向发展(非周期性往返),则可能已走锚。
- GPS定位与锚位偏差:利用船舶GPS或北斗导航系统,在锚泊后记录初始锚位(经纬度坐标),并设置“锚泊警戒圈”(根据锚泊水域大小,通常以初始锚位为中心,半径0.1-0.5海里的圆形区域)。值班时每小时(或根据环境恶劣程度加密至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船位,若船位超出警戒圈,或连续多个观测点呈现明显的线性漂移轨迹(如向岸边、浅滩或其他船舶靠近),需立即警惕走锚。
- 船首向变化规律:正常锚泊时,船首向会随风流、潮汐变化做缓慢周期性转动(如每1-2小时转动30°-60°),且转动方向交替(顺时针与逆时针交替)。若船首向突然出现单向持续转动(如持续顺时针转动且角度超过90°),或转动速度明显加快,可能是锚链失去约束,船舶开始自由漂移,即走锚。
 
二、借助设备与仪器的辅助验证手段
 
仅靠人工观测可能存在误差(如参照物判断偏差、视觉疲劳),需结合船舶设备和仪器数据进一步验证,提高判断准确性。
 
1. 雷达与AIS系统监测
 
- 雷达扫描:开启雷达,将量程调至适合锚泊水域的范围(如6-12海里),标记周围固定目标(如岛屿、灯塔)和其他船舶的位置。若本船在雷达屏幕上相对于固定目标持续移动,或与其他锚泊船的距离快速缩小(非双方正常偏荡导致),则走锚可能性极高。
- AIS信息对比:通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查看附近船舶的静态信息(如锚泊位置)和动态信息(如航速、航向)。若本船AIS显示航速超过0.5节(正常锚泊航速接近0),且航向持续变化,同时与周围锚泊船的相对位置不断改变,需立即确认是否走锚。
 
2. 测深仪与计程仪数据
 
- 测深仪:锚泊时水深通常保持稳定(受潮汐影响的水深变化可预测)。若测深仪显示水深突然持续减小(向浅滩漂移)或增大(向深海漂移),且变化幅度超过潮汐正常范围,可能是船舶偏离锚位导致。
- 计程仪:电磁计程仪或多普勒计程仪可显示船舶相对于水的速度。正常锚泊时,计程仪速度应为0或接近0(仅因偏荡有微小波动);若速度持续超过0.3节,且方向固定,说明船舶正相对于水移动,大概率已走锚。
 
3. 锚机负荷与报警系统
 
现代货船的锚机通常配备负荷传感器和走锚报警装置:
 
- 负荷传感器:实时监测锚链拉力,正常锚泊时拉力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若拉力突然急剧增大(超过设计限值)或持续上升,说明锚受力异常,可能因走锚导致锚链被强行拖拽。
- 走锚报警:部分船舶设置了基于GPS的走锚报警功能,当船位偏离初始锚位超过设定阈值(如0.1海里)时,系统自动发出声光报警,船员需立即核实。
 
三、结合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
 
船舶走锚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判断时需结合风流、潮汐、底质等因素,分析锚泊状态变化是否符合环境影响规律,避免误判。
 
1. 风流与潮汐的影响
 
- 风力与风向突变:锚泊时需持续记录风速、风向(通过风速仪或目视旗帜、烟柱)。若风力突然增大(如超过锚泊抗风等级),或风向从船首方向转为船尾方向(导致船舶被推离锚位),可能使锚的抓力不足。此时若同时观测到船位漂移或锚链异常,走锚概率显著升高。
- 潮汐变化:潮汐会导致水流方向和流速改变,正常情况下船舶会随潮流做周期性偏荡。若潮汐转向时,船舶未按预期改变偏荡方向,反而向单一方向移动(如涨潮时本应向河口上游偏荡,却持续向下游漂移),需警惕走锚。
- 水流速度:通过测流仪或周围漂浮物(如泡沫、木屑)观测水流速度,若流速突然增大(超过2节),可能冲刷锚爪周围的底质,降低锚的抓力,此时需重点监测船位变化。
 
2. 底质与锚的适应性
 
锚的抓力与海底底质直接相关(泥沙底质抓力最强,硬泥、砾石次之,岩石底质最差)。若船舶锚泊于陌生水域,且海图显示底质为岩石或珊瑚礁,锚抓力本就较弱,此时若出现锚链受力异常或船位微小漂移,需立即视为走锚前兆,不可轻视。
 
四、特殊场景下的走锚判断
 
在复杂环境(如狭水道、桥区、密集锚地)或恶劣天气(如台风、浓雾)中,走锚判断难度更大,需采取针对性措施。
 
1. 密集锚地
 
密集锚地中船舶间距小,走锚易引发碰撞。判断方法:
 
- 除监测本船位置外,需重点观测与前后左右相邻船舶的距离,若距离持续缩短(如从1海里降至0.5海里且趋势不变),即使本船相对于岸线位置变化不大,也可能因周围船舶走锚或本船走锚导致,需通过VHF无线电话与邻近船确认“是否双方都在移动”。
- 若发现邻近船舶的锚链状态异常(如持续绷紧、角度过大),或其船首向与风流方向明显不符(如顶风锚泊的船突然转为顺风漂移),需警惕其走锚的同时,检查本船是否受其影响发生连锁走锚。
 
2. 浓雾或能见度不良
 
能见度不良时,目视参照物失效,需依赖设备:
 
- 持续监控GPS船位,每5-10分钟记录一次,绘制漂移轨迹,若轨迹呈直线或曲线远离初始锚位,即为走锚。
- 开启雷达并设置“增益”和“抗干扰”,定期扫描周围目标,若固定目标(如岸线)在雷达屏幕上的位置相对本船持续移动,或出现“新的固定目标突然进入近距离范围”(如原本远离的浅滩标志物靠近),说明船舶已偏离锚位。
- 鸣放锚泊声号(每间隔约1分钟鸣放两短一长声),同时监听周围船舶声号,若听到其他船舶的声号方向明显变化(如从左舷变为右舷且距离拉近),需警惕碰撞风险,同时判断本船是否走锚。
 
3. 台风或强风暴期间
 
恶劣天气中,船舶可能因极端风浪被迫走锚,判断时需注意:
 
- 锚链可能因持续强风处于“锁死”状态(无偏荡),此时需通过GPS船位和测深仪数据判断,若船位向台风中心或危险区域(如浅滩、防波堤)移动,即使锚链无异常声响,也可能已走锚。
- 若船舶出现“周期性剧烈横摇或纵摇”且伴随船首向快速变化,可能是锚已“拖底”(锚爪脱离底质),需立即启动走锚应急程序(如松长锚链、启动主机顶推)。
 
五、走锚的确认与应急响应
 
若通过上述方法发现多项走锚迹象(如GPS船位超出警戒圈+锚链持续绷紧+测深仪水深异常),即可确认走锚。确认后需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1. 立即通知船长和全体船员,按“走锚应急计划”行动;
2. 松长锚链(增加1-2节),利用更长的锚链增加抓力和缓冲;
3. 启动主机,缓慢加车,用倒车或正车调整船位,对抗风流推力;
4. 若走锚趋势无法控制,立即起锚,驶离危险区域,重新选择安全锚位;
5. 通过VHF发布走锚警告,提醒附近船舶避让,必要时向附近海事机构(如VTS交管中心)报告,请求协助。
 
总结
 
货船判断走锚需结合“锚链状态观测、船位监测、设备数据验证、环境因素分析”四方面,通过人工观测与仪器监测相结合、静态参照与动态轨迹相对比、单一指标与综合因素互验证的方式,确保及时发现走锚迹象。船员在锚泊值班中需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在环境复杂或恶劣天气时,应加密观测频率,熟练运用各类设备,将走锚风险降至最低,保障船舶安全。
  • 发表于 2025-07-31 23:40
  • 阅读 ( 169 )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海员学院
海员学院

海员-船长

344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海员学院 344 文章
  2. 织光 247 文章
  3. 青衫故人 237 文章
  4. 四处漂泊 225 文章
  5. 海员 223 文章
  6. 海贼王 210 文章
  7. 朱亚文 192 文章
  8. 笑的太拽 185 文章

文件生成中...

请稍候,系统正在生成您请求的文件

请点击下载或复制按钮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