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锚是货船在锚泊期间面临的严重安全隐患,可能导致船舶碰撞、搁浅、触碰水下设施等事故,甚至引发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因此,准确、及时地判断船舶是否走锚,是船员锚泊值班的核心任务之一。判断走锚需结合多种观测方法、设备数据及环境因素综合分析,以下从具体判断方法、辅助验证手段、特殊场景应对等方面详细说明。
一、基于锚泊状态的基础判断方法
锚泊状态下,船舶会在锚链的拉力作用下保持相对稳定的位置,同时受风流、潮汐等因素影响做小范围周期性摆动(正常偏荡)。走锚的本质是锚的抓力不足或锚链长度不够,导致船舶脱离原定锚位,向危险区域漂移。基础判断方法主要通过观测船舶位置、锚链状态及运动轨迹实现。
1. 观测锚链状态
- 锚链受力与角度:正常锚泊时,锚链会因船舶偏荡呈现周期性的“绷紧-松弛”状态,且与船体的夹角(与船首向的夹角)在一定范围内波动(通常不超过30°)。若锚链持续处于绷紧状态,且角度逐渐增大(超过45°甚至接近90°),或突然从松弛变为剧烈绷紧并伴随船体震动,可能是锚抓力不足,船舶正被外力拖拽,存在走锚风险。
- 锚链长度与水深匹配:锚泊时需确保锚链长度(通常以“节”为单位,1节≈27.5米)与水深、底质相适应(如泥沙底质需5-7倍水深的锚链,硬底质需7-10倍)。若锚链放出长度不足,或突然出现“锚链莫名变长”(实际是船舶向锚的方向漂移,导致锚链在水下的垂度减小,甲板上可见锚链长度增加),可能是走锚的早期信号。
- 锚链异常声响:正常情况下,锚链因水流或船舶偏荡会发出规律的摩擦声;若出现锚链与锚链筒、导链滚轮之间的剧烈撞击声,或“哗哗”的快速滑出声,说明船舶正快速拖动锚链,极可能已走锚。
2. 观测船舶位置与运动轨迹
- 目视固定参照物:锚泊前,船员需在锚位周围选定2-3个固定参照物(如岸线建筑、灯塔、岛屿、其他锚泊船等),并记录船舶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关系(如“船首对准XX灯塔与XX烟囱的连线中点”“右舷距离XX岛屿约2海里”)。值班期间,通过望远镜或肉眼持续观测:若船舶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发生明显变化(如原对准的连线偏移、与岛屿的距离缩短),且变化趋势持续单向发展(非周期性往返),则可能已走锚。
- GPS定位与锚位偏差:利用船舶GPS或北斗导航系统,在锚泊后记录初始锚位(经纬度坐标),并设置“锚泊警戒圈”(根据锚泊水域大小,通常以初始锚位为中心,半径0.1-0.5海里的圆形区域)。值班时每小时(或根据环境恶劣程度加密至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船位,若船位超出警戒圈,或连续多个观测点呈现明显的线性漂移轨迹(如向岸边、浅滩或其他船舶靠近),需立即警惕走锚。
- 船首向变化规律:正常锚泊时,船首向会随风流、潮汐变化做缓慢周期性转动(如每1-2小时转动30°-60°),且转动方向交替(顺时针与逆时针交替)。若船首向突然出现单向持续转动(如持续顺时针转动且角度超过90°),或转动速度明显加快,可能是锚链失去约束,船舶开始自由漂移,即走锚。
二、借助设备与仪器的辅助验证手段
仅靠人工观测可能存在误差(如参照物判断偏差、视觉疲劳),需结合船舶设备和仪器数据进一步验证,提高判断准确性。
1. 雷达与AIS系统监测
- 雷达扫描:开启雷达,将量程调至适合锚泊水域的范围(如6-12海里),标记周围固定目标(如岛屿、灯塔)和其他船舶的位置。若本船在雷达屏幕上相对于固定目标持续移动,或与其他锚泊船的距离快速缩小(非双方正常偏荡导致),则走锚可能性极高。
- AIS信息对比:通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查看附近船舶的静态信息(如锚泊位置)和动态信息(如航速、航向)。若本船AIS显示航速超过0.5节(正常锚泊航速接近0),且航向持续变化,同时与周围锚泊船的相对位置不断改变,需立即确认是否走锚。
2. 测深仪与计程仪数据
- 测深仪:锚泊时水深通常保持稳定(受潮汐影响的水深变化可预测)。若测深仪显示水深突然持续减小(向浅滩漂移)或增大(向深海漂移),且变化幅度超过潮汐正常范围,可能是船舶偏离锚位导致。
- 计程仪:电磁计程仪或多普勒计程仪可显示船舶相对于水的速度。正常锚泊时,计程仪速度应为0或接近0(仅因偏荡有微小波动);若速度持续超过0.3节,且方向固定,说明船舶正相对于水移动,大概率已走锚。
3. 锚机负荷与报警系统
现代货船的锚机通常配备负荷传感器和走锚报警装置:
- 负荷传感器:实时监测锚链拉力,正常锚泊时拉力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若拉力突然急剧增大(超过设计限值)或持续上升,说明锚受力异常,可能因走锚导致锚链被强行拖拽。
- 走锚报警:部分船舶设置了基于GPS的走锚报警功能,当船位偏离初始锚位超过设定阈值(如0.1海里)时,系统自动发出声光报警,船员需立即核实。
三、结合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
船舶走锚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判断时需结合风流、潮汐、底质等因素,分析锚泊状态变化是否符合环境影响规律,避免误判。
1. 风流与潮汐的影响
- 风力与风向突变:锚泊时需持续记录风速、风向(通过风速仪或目视旗帜、烟柱)。若风力突然增大(如超过锚泊抗风等级),或风向从船首方向转为船尾方向(导致船舶被推离锚位),可能使锚的抓力不足。此时若同时观测到船位漂移或锚链异常,走锚概率显著升高。
- 潮汐变化:潮汐会导致水流方向和流速改变,正常情况下船舶会随潮流做周期性偏荡。若潮汐转向时,船舶未按预期改变偏荡方向,反而向单一方向移动(如涨潮时本应向河口上游偏荡,却持续向下游漂移),需警惕走锚。
- 水流速度:通过测流仪或周围漂浮物(如泡沫、木屑)观测水流速度,若流速突然增大(超过2节),可能冲刷锚爪周围的底质,降低锚的抓力,此时需重点监测船位变化。
2. 底质与锚的适应性
锚的抓力与海底底质直接相关(泥沙底质抓力最强,硬泥、砾石次之,岩石底质最差)。若船舶锚泊于陌生水域,且海图显示底质为岩石或珊瑚礁,锚抓力本就较弱,此时若出现锚链受力异常或船位微小漂移,需立即视为走锚前兆,不可轻视。
四、特殊场景下的走锚判断
在复杂环境(如狭水道、桥区、密集锚地)或恶劣天气(如台风、浓雾)中,走锚判断难度更大,需采取针对性措施。
1. 密集锚地
密集锚地中船舶间距小,走锚易引发碰撞。判断方法:
- 除监测本船位置外,需重点观测与前后左右相邻船舶的距离,若距离持续缩短(如从1海里降至0.5海里且趋势不变),即使本船相对于岸线位置变化不大,也可能因周围船舶走锚或本船走锚导致,需通过VHF无线电话与邻近船确认“是否双方都在移动”。
- 若发现邻近船舶的锚链状态异常(如持续绷紧、角度过大),或其船首向与风流方向明显不符(如顶风锚泊的船突然转为顺风漂移),需警惕其走锚的同时,检查本船是否受其影响发生连锁走锚。
2. 浓雾或能见度不良
能见度不良时,目视参照物失效,需依赖设备:
- 持续监控GPS船位,每5-10分钟记录一次,绘制漂移轨迹,若轨迹呈直线或曲线远离初始锚位,即为走锚。
- 开启雷达并设置“增益”和“抗干扰”,定期扫描周围目标,若固定目标(如岸线)在雷达屏幕上的位置相对本船持续移动,或出现“新的固定目标突然进入近距离范围”(如原本远离的浅滩标志物靠近),说明船舶已偏离锚位。
- 鸣放锚泊声号(每间隔约1分钟鸣放两短一长声),同时监听周围船舶声号,若听到其他船舶的声号方向明显变化(如从左舷变为右舷且距离拉近),需警惕碰撞风险,同时判断本船是否走锚。
3. 台风或强风暴期间
恶劣天气中,船舶可能因极端风浪被迫走锚,判断时需注意:
- 锚链可能因持续强风处于“锁死”状态(无偏荡),此时需通过GPS船位和测深仪数据判断,若船位向台风中心或危险区域(如浅滩、防波堤)移动,即使锚链无异常声响,也可能已走锚。
- 若船舶出现“周期性剧烈横摇或纵摇”且伴随船首向快速变化,可能是锚已“拖底”(锚爪脱离底质),需立即启动走锚应急程序(如松长锚链、启动主机顶推)。
五、走锚的确认与应急响应
若通过上述方法发现多项走锚迹象(如GPS船位超出警戒圈+锚链持续绷紧+测深仪水深异常),即可确认走锚。确认后需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1. 立即通知船长和全体船员,按“走锚应急计划”行动;
2. 松长锚链(增加1-2节),利用更长的锚链增加抓力和缓冲;
3. 启动主机,缓慢加车,用倒车或正车调整船位,对抗风流推力;
4. 若走锚趋势无法控制,立即起锚,驶离危险区域,重新选择安全锚位;
5. 通过VHF发布走锚警告,提醒附近船舶避让,必要时向附近海事机构(如VTS交管中心)报告,请求协助。
总结
货船判断走锚需结合“锚链状态观测、船位监测、设备数据验证、环境因素分析”四方面,通过人工观测与仪器监测相结合、静态参照与动态轨迹相对比、单一指标与综合因素互验证的方式,确保及时发现走锚迹象。船员在锚泊值班中需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在环境复杂或恶劣天气时,应加密观测频率,熟练运用各类设备,将走锚风险降至最低,保障船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