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船舶航行与操纵过程中,“制动” 是保障安全的核心环节,指通过主动施加外力或调整动力系统,使船舶从运动状态减速、停止或改变运动方向的操纵行为。不同于汽车依靠摩擦力制动的单一模式,船舶因排水量巨大(万吨级船舶质量达108kg 量级)、航行介质(水)密度高且阻尼特性复杂,形成了多种基于 “能量耗散”“动力反向”“外力辅助” 的制动方法。这些方法的选择需结合航行场景(如开阔水域、港口、应急避碰)、船舶类型(如散货船、集装箱船、拖船)及环境条件(水流、风、水深)综合判断,深入理解每种制动方法的原理、优劣与适用边界,是船长、引航员实现精准操纵的关键能力。
一、船舶制动的核心原理:能量耗散与力的平衡重构
无论何种制动方法,其本质都是通过 “打破船舶原有运动平衡”,实现纵向动能的消耗或运动方向的改变,核心遵循两大物理逻辑:动能耗散逻辑:船舶正车航行时,纵向动能(Ek=21mv2)由螺旋桨推力与水阻力的平衡维持,制动的核心是通过增加阻力(如利用船体结构、辅助设备)或减少推力(如停车),加速动能耗散,使船舶速度降低;力的反向逻辑:通过动力系统(如螺旋桨、侧推器)产生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力,直接抵消原有动能,例如倒车制动通过螺旋桨反向推力,快速削弱船舶向前运动的惯性,缩短制动距离。这两种逻辑并非孤立存在,多数制动方法(如倒车制动、拖船协助制动)均是两者的结合,只是侧重点不同 —— 前者更依赖 “被动阻力”,后者更依赖 “主动反向力”。
二、船舶主流制动方法:分类解析与实操要点
根据制动原理与执行方式,船舶制动方法可分为 “主动动力制动”“被动阻力制动”“辅助设备制动” 三大类,每类包含多种具体方式,适用于不同场景。
(一)主动动力制动:基于动力系统的反向与调控
主动动力制动是最常用的制动方式,通过调整船舶推进系统(主机、螺旋桨)的输出方向或功率,直接改变动力平衡,核心包括 “倒车制动”“停车制动”“变螺距制动” 三种。
1. 倒车制动:紧急场景的核心制动方式
原理:通过将螺旋桨从正车转向倒车,产生与船舶运动方向相反的推力,结合水阻力共同消耗纵向动能,实现快速减速或停止,是应急避碰、紧急停船的主要手段。其制动效果主要取决于 “反向推力大小” 与 “推力建立速度”,例如低速柴油机船舶的反向推力可达正车推力的 80%-90%,制动效率显著高于高速船舶。
实操要点:
分阶段操作:避免直接启动 “全倒车”,需经历 “正车停车→主机减速→倒车启动→逐步加至额定倒车转速” 的过程,防止主机过载或螺旋桨空泡(尤其在高航速下,突然倒车易导致水流紊乱,推力骤降);航速适配:高航速(如 12 节以上)时,先以 “半倒车” 建立初步反向推力,待航速降至 8 节以下(水流紊乱减弱),再升至 “全倒车”,避免船体剧烈振动;低航速(如 3-5 节)时,可直接采用 “全倒车”,缩短制动时间。
适用场景:开阔水域应急避碰、港口靠泊前的快速减速、突发危险(如前方暗礁)的紧急停船。例如,10 万吨级散货船在开阔水域以 12 节航速航行,采用全倒车制动,从指令下达到完全停止需耗时 5-7 分钟,制动距离约 1400-1800 米(含倒车惯性距离)。
优劣:制动效率高、适用范围广,但反向推力建立存在延迟(低速柴油机需 5-8 分钟),且高航速下易引发船体振动、螺旋桨空泡,对推进系统损耗较大。
2. 停车制动:平缓场景的被动减速方式
原理:关闭主机,停止螺旋桨正车推力输出,仅依靠船体与水的摩擦阻力、兴波阻力、粘压阻力耗散动能,实现缓慢减速,属于 “被动动力制动”,无额外动力消耗。
实操要点:
提前规划:因仅依赖自然阻力,制动效率低(10 万吨级船舶以 12 节航速停车制动,完全停止需耗时 15-20 分钟,制动距离达 3000-3500 米),需提前 1-2 海里规划停车时机;环境适配:逆流时,水流阻力叠加船体阻力,制动距离可缩短 10%-15%;顺流时,水流推动船舶前进,制动距离增加 15%-20%,需结合水流调整停车时间。
适用场景:开阔水域无紧急情况的平缓减速(如等待通航、调整航线)、港口靠泊前的预减速(为倒车制动做准备)。例如,船舶在距离港口 5 海里处开始停车制动,航速从 12 节降至 6 节,再切换至倒车制动完成靠泊,可减少倒车制动的动力损耗。
优劣:操作简单、对设备损耗小、无额外能耗,但制动效率极低、耗时久,不适用于应急场景。
3. 变螺距制动:灵活调控的高效制动方式
原理:仅适用于配备可调螺距螺旋桨(CPP)的船舶,通过调整螺旋桨叶片螺距角(无需改变主机转速),实现推力方向与大小的快速切换 —— 正车时螺距角为正,制动时螺距角调为负(倒车螺距),直接产生反向推力,或调为 0(零螺距),相当于停车制动。
实操要点:
快速切换:螺距角调整时间仅 30-60 秒,比 FPP 船舶的倒车制动响应快 5-8 倍,应急场景下可立即从正车切换至 “50% 倒车螺距”,避免推力骤变导致的船体振动;精准控制:可通过微调螺距角(如从 - 10° 调至 - 20°)控制反向推力大小,实现 “阶梯式制动”,适用于港口靠泊等需要精准控制余速的场景。
适用场景:港口拖船、渡轮等需要频繁启停与制动的船舶,应急避碰中的快速响应制动,港口靠泊时的精准余速控制。例如,港口拖船采用 CPP 变螺距制动,从 8 节航速降至 0 仅需 2-3 分钟,制动距离 300-400 米,远优于同吨位 FPP 船舶。
优劣:响应速度快、制动效率高、推力调控精准,但其结构复杂、维护成本高,且反向推力最大仅为正车的 70%-80%(略低于 FPP 全倒车)。
(二)被动阻力制动:基于船体与环境的阻力增强
被动阻力制动通过增加船体与水的接触面积或利用特殊结构,强化自然阻力,加速动能耗散,核心包括 “拖锚制动”“船体横移制动” 两种,均需结合特定环境或操纵技巧实现。
1. 拖锚制动:浅水区的辅助减速方式
原理:在水深较浅(通常 h<20 米)且底质为泥、沙的水域,将锚链放出一定长度(通常为水深的 3-5 倍),使锚爪触底但不抓牢,利用锚体与海底的摩擦力、锚链在水中的阻力,增加船体总阻力,辅助减速。
实操要点:
锚链长度控制:锚链过短(小于水深 2 倍)易导致锚爪抓牢海底,引发 “锚泊” 而非制动;过长(大于水深 5 倍)则锚链阻力饱和,无法进一步增强制动效果,且易缠绕螺旋桨;航速限制:仅适用于低航速(3-6 节),高航速下拖锚易导致锚链断裂、锚体损坏,甚至引发船体偏荡(锚链拉力不均导致航向偏移)。
适用场景:浅水区(如河口、近岸)的平缓减速、港口进港前的预减速(配合停车制动)、应急场景下的辅助制动(如主机故障时,通过拖锚延缓航速)。例如,船舶在水深 10 米的河口以 5 节航速航行,放出 30 米锚链拖锚,制动距离可从 1000 米缩短至 700-800 米。
优劣:无需消耗动力、对设备无损耗,可辅助增强制动效果,但依赖浅水环境与合适底质,制动效率低且易影响航向稳定性,不适用于深水区或高航速。
2. 船体横移制动:狭水道的特殊制动技巧
原理:通过操纵舵角与主机功率,使船舶产生横向漂移(横移),利用船体侧面与水的巨大接触面积,产生远超正向航行的侧阻力,加速动能耗散。例如,右满舵配合小功率正车,使船首向右偏转、船尾向左偏移,船体与航向形成一定夹角(漂角),侧阻力显著增加。
实操要点:
漂角控制:漂角通常控制在 5°-10°,过大(超过 15°)易导致船体失稳,出现 “横倾” 或 “偏荡”,甚至引发螺旋桨出水(空载船舶);航速与水深适配:仅适用于低航速(2-4 节)与狭水道(宽度有限,需避免横移触碰岸壁),水深较浅时(h/d<1.5),侧阻力增幅更显著,制动效率更高。
适用场景:狭水道转向时的同步减速、港口靠泊前的船体姿态调整与减速(如贴靠码头前,通过横移制动控制余速至 1-2 节)。例如,5 万吨级集装箱船在宽度 300 米的狭水道以 4 节航速航行,采用右满舵 + 50% 正车功率实现横移制动,10 分钟内航速可降至 2 节,同时完成向右转向 30°。
优劣:可结合转向实现 “制动 + 姿态调整” 一体化操纵,适用于狭水道等受限水域,但操作难度高、需精准控制舵角与功率,且制动效率受航速与水深限制较大。
(三)辅助设备制动:依赖外部装置的高效制动
辅助设备制动通过加装专用制动装置,强化阻力或产生反向力,适用于对制动效率要求高或特殊类型的船舶,核心包括 “减摇鳍制动”“拖船协助制动” 两种。
1. 减摇鳍制动:高速船舶的辅助减速方式
原理:减摇鳍是安装在船体中部两侧的可调节翼型装置,正常航行时用于减少船体横摇,制动时将减摇鳍旋转至 “阻力最大角度”(通常与船体垂直),利用鳍面与水的巨大阻力,增加船体总阻力,辅助减速。部分先进减摇鳍还可产生反向推力(如可反转鳍),进一步提升制动效率。
实操要点:
航速适配:仅适用于中高航速(8 节以上),航速越高,鳍面与水流的相对速度越大,阻力越强,制动效率越高;低航速(低于 5 节)时,阻力增幅有限,制动效果不明显;鳍角控制:逐步调整鳍角(从 0° 增至 90°),避免突然增至最大角度导致阻力骤增,引发船体剧烈振动或横倾。
适用场景:高速客船、军舰等对制动效率要求高的船舶,开阔水域的中高航速减速(如从 18 节降至 10 节)、应急场景下的辅助制动(如主机故障时,利用减摇鳍延缓航速)。例如,1 万吨级高速客船以 18 节航速航行,启动减摇鳍制动(鳍角 90°),30 分钟内航速可降至 10 节,制动距离比单纯停车制动缩短 25%-30%。
优劣:制动效率高、可与减摇功能复用,不额外占用船体空间,但仅适用于中高航速、需提前加装减摇鳍装置,维护成本较高。
2. 拖船协助制动:港口与受限水域的核心制动方式
原理:在港口、码头等受限水域,通过拖船(通常 1-2 艘,大型船舶需 3-4 艘)产生与船舶运动方向相反的拉力或推力,直接抵消船舶动能,实现精准减速或停止,是大型船舶(如 20 万吨级油轮)靠泊、离泊时的关键制动手段。
实操要点:
拖船数量与位置:根据船舶吨位与制动需求确定拖船数量 ——10 万吨级船舶靠泊通常需 2 艘拖船(船首、船尾各 1 艘),20 万吨级以上需 4 艘(船首 2 艘、船尾 2 艘);船首拖船主要提供横向拉力(调整航向),船尾拖船主要提供反向推力(减速);力的协同控制:拖船推力 / 拉力需与船舶主机功率协同(如拖船提供 1000kN 反向推力时,主机可降至 30% 正车功率),避免力的方向冲突导致船体失稳,例如靠泊时,船尾拖船提供反向推力减速,同时主机保持小功率正车,维持船体航向稳定。
适用场景:港口靠泊(控制余速至 0.5-1 节,避免碰撞码头)、码头离泊(从静止启动后,通过拖船制动调整航向)、应急场景(如主机故障时,拖船协助完全停止)。例如,20 万吨级油轮在港口靠泊,通过 4 艘拖船协助制动:船尾 2 艘拖船提供总计 2000kN 反向推力,配合主机 50% 倒车功率,30 分钟内将航速从 6 节降至 1 节,最终平稳贴靠码头。
优劣:制动效率高、可精准控制余速与姿态,适用于大型船舶与受限水域,但依赖拖船资源、成本高,且需与拖船驾驶员密切协同,操作复杂度高。
三、船舶制动方法的选择与优化:场景化决策逻辑
不同制动方法的适用场景存在显著差异,需结合 “航行阶段”“船舶类型”“环境条件” 三大维度综合决策,核心遵循以下逻辑:
(一)按航行阶段选择:从开阔水域到港口
开阔水域应急避碰:优先选择 “倒车制动”(效率最高),若配备 CPP 则结合 “变螺距制动” 缩短响应时间;若主机故障,可启动 “减摇鳍制动”(高速船舶)或 “拖锚制动”(浅水区)辅助;开阔水域平缓减速:选择 “停车制动”(无能耗、低损耗),若需加快减速,可配合 “拖锚制动”(浅水区);狭水道航行:采用 “船体横移制动”(结合转向)或 “变螺距制动”(CPP 船舶),避免倒车制动引发的船体振动影响航向稳定;港口靠泊:大型船舶优先选择 “拖船协助制动 + 倒车制动” 组合(精准控制余速),中小型船舶可选择 “变螺距制动”(CPP)或 “倒车制动”,配合 “船体横移制动” 调整姿态。
(二)按船舶类型选择:从大型到小型大型船舶(10 万吨级以上):因排水量巨大、惯性强,需依赖 “倒车制动 + 拖船协助制动” 组合,避免单一制动方法效率不足;中小型船舶(1-5 万吨级):CPP 船舶优先选择 “变螺距制动”,FPP 船舶选择 “倒车制动”,港口场景可配合 “船体横移制动”;特殊船舶(拖船、渡轮):拖船依赖 “变螺距制动”(频繁启停),渡轮可结合 “减摇鳍制动”(高速航行)与 “倒车制动”(靠岸减速)。
(三)按环境条件调整:水流、风、水深顺流 / 顺风:制动距离增加,需增强制动强度(如倒车制动从半倒车增至全倒车,拖船协助制动增加拖船数量);逆流 / 逆风:制动距离缩短,可适当降低制动强度(如倒车制动采用半倒车,避免过度减速导致动力不足);浅水区(h/d<1.2):优先选择 “拖锚制动”“船体横移制动”(侧阻力增幅大),避免倒车制动引发的螺旋桨空泡(浅水区水流紊乱);深水区(h/d>3.0):可自由选择 “倒车制动”“变螺距制动”,减摇鳍制动(高速船舶)效率更高。船舶制动方法的多样性源于船舶运动的复杂性,每种方法都是 “动能耗散” 与 “力的平衡” 的具体体现,不存在 “绝对最优”,仅存在 “场景适配”。从开阔水域的倒车制动到港口的拖船协助制动,从 CPP 船舶的快速变螺距制动到狭水道的横移制动,其核心都是通过精准调控 “动力、阻力与环境干扰的关系,在安全与效率之间找到最优解。例如,20 万吨级油轮在港口靠泊时,若仅依赖倒车制动,可能因惯性过大导致余速失控碰撞码头;若仅依赖拖船协助制动,可能因拖船推力不足延长靠泊时间;而 “倒车制动 + 拖船协助制动” 的组合,既利用倒车推力快速消耗动能,又通过拖船精准控制姿态,实现 “高效减速 + 平稳贴靠” 的双重目标,正是这种动态平衡的典型体现。
请稍候,系统正在生成您请求的文件
船舶制动方法有哪些?超实用(建议收藏)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支付失败
购买后请立即保管好,30天后需重新付费。
船舶制动方法有哪些?超实用(建议收藏)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支付失败
购买后请立即保管好,30天后需重新付费。
请点击下载或复制按钮进行操作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